EMC NEWSemc易倍新闻

梅花独步早春的“花魁最新版emc易倍体育”

2024-03-04 12:59:0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最新版emc易倍体育“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日前,昆明的“盘龙古梅”、南京玄武湖的“梅王”等南方梅花陆续开了,国家植物园、香山等地的北方梅花也已孕蕾。冬末之际,在严寒中含苞、吐萼的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早春的气息。

  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有“花中之魁”的美称。梅花也是我国最早获得国际品种登录权的植物物种。有了国际品种登录权,我国可以负责世界范围内梅花品种名的登录,便于梅花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梅,是蔷薇科李属的小乔木,按亲缘关系分为三系:即梅与梅之间形成的品种、梅与杏杂交和梅与李杂交形成的后代品种,分别称为真梅系、杏梅系和樱李梅系。梅的花色多为白色、粉色或红色,花期为冬末早春。梅花是李属植物中唯一具有明显花香的物种,“花时香雪三十里”。不论是古时还是现在,梅花皆因其早花和具有花香两项特性受到大众的追捧与称颂。但最初,梅是以梅果的姿态走入人们视线的。

  梅与其姊妹杏、李、桃、樱桃、苹果和梨都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梅与杏的亲缘关系较近,其果核表面的蜂窝状小孔是区分梅与其他蔷薇科植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在考古过程中先后发现了梅的踪迹,比如在河南新郑新石器时代早期遗迹中发现了炭化梅核,距今已有7200多年。在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发现了植物果核碎片,经浙江农业大学鉴定,为野生型杏梅,距今5200年到5900年。另外,在江苏省吴江县梅堰镇东北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等地也发现了梅核。这些考古证据表明,梅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且其果实被广泛食用。

  从史料记载看,中国祖先至少在商代中期就已食用梅果。梅果的酸味可做调味料,其在古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盐并举。在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说命》中曾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等记载,记录了殷高宗称赞宰相傅说的重要性时,将傅说比作做羹汤时用的盐梅一样不可或缺。至今在云南等地仍保留着用梅代替醋的烹调习惯,比如颇有特色的梅果炖排骨。

  《周礼·天官》中记载:“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乾橑、榛实。”其中的“乾橑”就是梅干的古称。在汉墓马王堆出土的竹简里亦记载有“梅”、“脯梅”和“元梅”等字样,皆为当时梅果加工制品的名称。

  古时人们采集梅果主要用作加工食品或祭祀。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的《诗经·召南》中,《摽有梅》是一首委婉又俏皮热情的情歌,描述了采摘梅果的姑娘将梅果投向她有意的小伙子。从诗句中可以看出,梅果数量较多,依次成熟,大家分批次前来采集,采摘梅果已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劳动。由此可见,当时的陕西召南地区已开始将野梅驯化为家梅,梅树栽植和梅果采集的劳动相当普遍。一些典故如“望梅止渴”“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同,表明梅果已是那些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

  经历数千年的发展,现在,梅果除了制作菜肴、酿酒,还被制成零食和饮品,如梅脯、九制话梅、果酱、酸梅汤等。

  在大量栽植果梅的过程中,梅花逐渐出现了单瓣、重瓣、花中有花的台阁等不同花型。梅在冰中孕蕾,在雪里开花,花色典雅,暗香浮动。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也逐渐关注、欣赏起梅花的形、色、香、态、韵之美。

  约在西汉初年,逐渐形成了观赏价值更高的花梅品种。西汉时期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西汉时期文学家扬雄所著《蜀都赋》中也有记载:“被以樱、梅,树以木兰。”表明那时的四川成都已把梅作为景观植物应用于城市绿化了。

  随着花梅的逐步推广,梅花“花期早”的特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和喜爱,赏梅之风日渐兴起。南北朝时期陆凯所作的《赠范晔》中写道,“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描写了诗人看到山岭上盛开的梅花,想到了远在北方的友人,看到驿使经过,便折下一枝梅花随信一同寄去,既表达了想与友人共赏美好春天的愿望,亦体现了自己对朋友的问候与惦念,以梅寄情的佳话由此开始。

  梁朝时,简文帝的《梅花赋》和《雪里觅梅花诗》、庾信的《梅花》均描述了梅花的早开与冬日赏梅的情景。

  ▲2月25日,江苏南京,市民在雨花台梅岗欣赏梅花。近日,这里的梅花盛开,亭台楼阁春色如画。(图片来自中新社)

  观赏梅在古代中国的普及,让梅花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青睐。南北朝诗人何逊在《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中写道,“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作者以司马相如自喻,借梅表达自己坚定的情操和高远的志向——时间有限,要不惧恶劣条件,早日一展抱负。

  唐代诗人宋璟在步入仕途前写过一篇咏梅小赋《梅花赋》,记有“曷若兹卉,岁寒特妍,冰凝霜冱,擅美专权。相彼百花,孰敢争先!莺语方蛰,蜂房未喧,独步早春,自全其天”,借梅花“岁寒特妍”、“独步早春”的特性展现自己立志有所作为、敢为天下先的决心。宋璟的伯父看后勉励他“万木僵仆,梅英载吐;玉立冰洁,不易厥素;子善体物,永保贞固”,即要像梅花一样初心不变、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因为喜好梅花,宋代王安石、苏东坡、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杜耒等皆以梅花作比,一舒胸中情怀。有的托物言志,有的感怀友人,有的思恋故乡。而有“孤山梅仙”之称的林逋更是对梅花喜爱到痴迷的程度。林逋是宋代著名诗人,他性格孤高,长期居住在杭州西湖的孤山,终身不仕不娶,独爱种梅养鹤。林逋在闲游时,只要遇到好的梅花品种,不管多贵,他都会买回来。林逋有只仙鹤叫“鸣皋”,每次客人来访的时候,如果他不在,童子便打开笼子让“鸣皋”飞出去报信,他便回来会见客人,因此留下了“梅妻鹤子”的佳话。林逋一生写了许多咏梅的诗,《山园小梅》全诗没有一个“梅”字,却将梅花独特的神韵巧妙地刻画出来,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更是成为千古绝唱。

  在梅诗中,最动人的是“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虽然梅花与雪经常同框,但事实上,梅花并非喜欢寒冷,只是能忍耐低温,敢于在严寒中绽放。要知道,花是梅树中最柔嫩的部位之一,在过低的温度下,梅花柔嫩花瓣中的水分会结冰,刺破细胞壁造成花的死亡。因此,“凌霜傲雪”就显得更加可贵。在寒冷的冰雪中,其它花朵都选择了退避,而梅花却傲雪绽放,于是便有了“不与桃李争凡尘”“偏与松柏耐岁寒”的赞誉之词。梅花不畏严寒,坚韧顽强,在飞雪中迎向春天,它为世人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一片萧瑟苍茫的冰雪中绽放出生机与希望。

  梅诗兴盛,梅画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宋代,画梅的大师享誉画坛。北宋僧人释仲仁相传为最早用水墨创作梅画的“墨梅始祖”。释仲仁去世后,其友人南宋画家扬补之的墨梅图声名远扬,绘有《四时图梅花》,据说当时价值千金。另外,花鸟画高手宋徽宗作有《梅花绣眼图》等,元代有“梅花仙”之称的王冕作有《墨梅图》等。清代扬州八怪的金农、李方赝、汪士慎、高翔、罗聘均绘有梅图。近现代的徐悲鸿、齐白石和张大千也作有多幅梅花题材的花鸟画,为传世佳作。

  随着诗画作品的不断创作,梅花逐渐获得了许多雅号与爱称,形成了“高洁”“清雅”“坚韧”的独特梅品和梅韵。在南宋王十朋的诗作《雪中寄梅花与清之大老》《汉宫春·向暖南枝》中,赋予梅花“花魁”之称;在南宋诗人林景熙的《王云梅舍记》中,梅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明代黄凤池的《梅竹兰菊四谱》畅销后,梅与竹、兰、菊以“花中四君子”之称正式“出道”,更加促进了大家对此类诗画作品的青睐、追捧。但要说起梅花在人们记忆中最明亮的一笔,还是毛主席鼓励大家乐观勇敢面对困难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原产于我国南方,主要集中在西南及长江中下游,以川滇为多,台湾省也有野生分布。尽管北京地区从元代就尝试移栽梅花,但多是在温室内种植或为盆栽,很少在户外种植。为了让梅花在黄河以北开花,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几十年的努力。

  被尊称为“梅花院士”的陈俊愉于1940年自金陵大学园艺系毕业,随中国园艺界名宿汪菊渊赴四川调查梅花资源。他于1947年出版了梅花专著《巴山蜀水记梅花》,收录了他在四川发现的梅花品种35个。1958年,在北京林业大学任教的陈俊愉与北京植物园(现国家植物园)合作进行“南梅北移”研究,引种驯化大量梅花种苗,最终在上千株幼苗中选出2个抗寒新品种“北京玉蝶”和“北京小蝶”,经受住了-19℃寒潮的考验,于1962年绽放,迈出了南梅北移的第一步,打破了“梅花不过黄河”的过往经验,让梅花在北京露天越冬并开花。

  此后,陈俊愉与时任北京植物园园长张佐双、侨胞刘介宙夫妇等人建立了当时的北京植物园梅花专类园——永平梅园。为进一步推进梅花北移,陈俊愉带领张启翔、包满珠和陈瑞丹等多位研究生开展野外考察与调研,理清我国梅花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培育更抗寒的梅花新品种,获得了燕杏、花蝴蝶和香瑞白等抗寒梅花品种。燕杏与花蝴蝶是梅花与山杏杂交获得的梅花品种,能抗-35℃的低温。香瑞白则弥补了杂交品种失去花香的遗憾,是既能抗低温又保留了花香的梅花品种。

  1989年,陈俊愉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系统介绍梅花的专著《中国梅花品种图志》,这是继宋代范成大《梅谱》之后的又一部梅花专著。1996年主编出版了梅花综合性著作《中国梅花》,收录梅花品种总数增至323个,基本涵盖我国梅种质资源,完成了中国梅花品种的系统研究,并为日后的梅花北移奠定了基础。现在,我国梅花已有350多个品种,栽培分布区域北至黑龙江省大庆市,为北方人们感悟诗句中的梅花精神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载体。梅是长寿的树种。目前,我国树龄100岁以上的梅有数十株,分布于浙江、安徽、湖北、广东、云南等地。

  纵观古今,梅亦俗亦雅。在我国云南、四川、杭州等地,梅花刚好在春节时期开放,是报春的使者,“春为岁首,梅占花魁。”写的就是梅在“新春报春”的景象。在梅花分布较少的北方地区,百姓冬天就在纸上画白描的梅花,也就是民间的“九九消寒图”。从冬至起,人们用梅花的花瓣开始“数九”,每日涂红一瓣,81瓣画完,“九九”数尽,寒冬便去,满树梅花绽放。梅花不仅陪伴人们度过了整个寒冬,也在精神上给予人们力量。

  食梅果、赏梅花、画梅画、描梅花“消寒图”……几千年过去,这些传统依然沿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梅都在用它独特的品性与寓意激励着人们的精神,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2月25日,江苏南京,航拍雨花台梅岗盛开的梅花,亭台楼阁春色如画。(无人机照片)(图片来自中新社)

  梅与蜡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梅为蔷薇科李属植物,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

  古人很早就已能明确区分梅花与蜡梅,南宋的范成大在《梅谱》中称:“蜡梅,本非梅类,以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脾,故名蜡梅。”蜡梅的花色以金黄色为主,又称“黄梅花”;梅花则主要为白、粉、红三色。在我国南方,梅花与蜡梅花期接近。但移至北方后,蜡梅花期稍早于梅花。因其常在岁末腊月时盛开,也有人把“蜡梅”写作“腊梅”。在南宋姚宽的文章《西溪丛语》中,梅花是花中“三十客”里的“清客”,蜡梅是花中“三十客”里的“寒客”。另外,蜡梅的果实有毒,古时称“土巴豆”,经处理后,可做泻药。

  梅与蜡梅都是我国原产植物,亦同为中国特有植物,合称“二梅”。二者皆在冬季开放,花香独特又淡雅宜人,树龄长寿、树姿苍劲,适应性强且少病虫害。“二梅”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育有许多优良观赏品种,留有大量历史记录、文学作品和工艺美术品。二者虽非同源,却是共度千年岁月的“金兰姐妹花”。

  梅的根、叶、花、果、核、仁均可入药,是传统中药材,其中乌梅药用最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梅,味酸、温、平、涩、无毒,有除烦闷、安心神和明目益气的作用。临床中,梅常与罂粟壳、半夏、杏仁等一起配伍,治疗久咳不愈。乌梅还可安胃、利胆、驱蛔虫,是固肠丸中的一味药材。乌梅与麦冬一起使用,可生津止渴、清热滋阴。

  除乌梅外,梅根可治风痹、胆囊炎最新版emc易倍体育。梅叶可治月经过多、霍乱等病。梅核可清暑、明目。梅花可开胃散郁、生津安神。花蕾蒸馏制成梅露可直接饮用,也可与金银花露合用;将梅花、绿茶、冰糖一起用沸水冲泡制成花茶,可疏肝理气、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振奋精神。用白梅花瓣敷于嘴唇生疮部位,可治开裂出血。《本草纲目》中还有白梅“和药点痣,蚀恶肉”“刺在肉中者,嚼白梅封之,即出”的记载。(完)2024emc易倍体育

搜索